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添加时间:2012-09-25 来源: 浏览:3128

 作 者: 门薇薇

我在新德里的时间还算充足,所以和同行的朋友们商量,决定到位于新德里南郊的巴哈伊莲花庙一看。

因为这里是当地人推荐的可去的地方,又在许多游记书中没有提到,所以当我见到这座风格别致、外形如白莲花般的寺庙时,那一刻我不知道是它本身就如此明亮美好,还是自己的这种“美景私享”的非常态情思渲染了它,亦或是自己小就喜欢这种纯洁高雅的花的缘故,因此很是开心。

记得在初中阶段,读到了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朵莲花,或是含苞初放,或是在心中兀自伫立,让心灵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变得静谧,而这朵生于内心的洁白莲花,一直默默不语,只是在一个隐蔽的地方静默开放,惟愿永不染尘、香远益清。

有时候想想,一朵盛大的白莲花在心中开放,寂静平和的真是令人心满意足。

   

    

在印度旅行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总想到一句话:“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而随着在路上行走时间的增多,我也更明白应该怎样去享受旅行的过程了。不要让孤单和不安纠绊住自己的心情,因为它最终应该是安定的,而不是四处随意放逐的。

而今天,当我站在这天空下,面对着这朵永开不败的莲花,我的眼睛和所有情感,在一瞬间,找到了一些清净与美好,而心底也是很快乐的。

听莲花庙里的志愿者介绍说,这座庙宇又名灵曦堂,是巴哈伊教于1986年所建,底座直径74米、高34.27米。全堂共4层,上面3层为莲花形,并由27朵花瓣组成,每层9朵。第一层花瓣开放,第二层半开,最顶层欲放,颇具立体的动感。

巴哈伊教也被称为是世界大同教,由伊朗人巴哈欧拉创于1844年,为的是“供给所有不同宗教及种族背景的人去崇拜宇宙的创造者”。这里不需教士,也无需复杂繁琐的祭祀仪式。

巴哈伊的教义原则很简单,即使不传教,也能被大多人所接受,所宣扬的是各种族、国家和宗教间的大团结,消除所有偏见,并组成一个和平的人类大家庭。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座莲花庙时,我感到自己从德里老城区那拥挤不堪的环境中一下子走进了一个令人留恋的纯净天堂。

在这朵盛开莲花的周围,绿树、草坪,干净的一尘不染,连这里的小鸟也没有了平时不安分的欢叫,好像比路上的过客都更懂得怎样去沉默。

我们作为游者,满携好奇,重复着无数人曾走过的道路,向它而来。跟着人流从入口处进入,擦肩而过的是那些刚从庙中出来的人群。我喜欢观察当地人的表情,当目光对视的时候,有几分属于印度人的羞涩,而眉宇间,大都带有些若有所思的满足与微笑。

我本想直接踩上白色大理石的台阶,没想到被当地人叫了回来。因为,按照印度的习俗,进入寺庙前要脱鞋。

观察了周围的朋友,或是脱鞋穿袜而行,亦或是赤脚而入。我想,作为对宗教的尊重,还是赤脚吧,于是将鞋袜都脱掉,向寺庙入口走去。

沿台阶而上,环顾四周,发现这座莲花庙不像其他的印度教庙宇,一般建于土地上,而是按照莲花在水中生长的性质,由九个大水池环绕着。这不仅能使莲花庙内部舒适凉爽,而在某些方面,又给莲花庙增添了几分妩媚。

进入庙后,光线一下子暗了许多,除了四周敞开的门射进来几束微弱的光线,只有来自莲花庙顶部的一道光,使人感到这仿佛就是来自上天的光辉。这些光点,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洒下,敲打进在庙中每一个虔诚祈祷人的脉络中,并沿着头顶下沉,一直聚到心灵。

我们在大理石座椅上呆了二十分钟,我没有信仰,只是闭目思考,静默冥想。同行的一个朋友从小就皈依佛教,我想,他心中一定是在叩拜佛祖吧。

后来出门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英国姑娘,聊天中得知,她信天主教,是从巴基斯坦陆路过境到印度的旅者。在离开巴基斯坦后的第一天,伊斯兰堡有块地方就被炸掉了,而她就曾住在那附近。她说,在庙里的时候,她祈求上帝保佑那里的人民和她那边的朋友,平平安安。

“一个人爱自己的国家不值得骄傲,惟爱全人类者才应得之,地球仅一国,万众皆其民”巴哈欧拉如是告诉祂的子民。

我不太了解更多的教义原则或是巴哈伊信仰之类的东西,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在印度,这个有着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佛教等多宗教的国家,出现巴哈伊教这种大同教不足为奇,因为,作为新兴教派,巴哈伊教也正是基于对印度各个宗教的尊重和热爱才被大众接受的。

印度的人民大多都很清贫,逐铁路而居的贫民窟比比皆是;太多无家可归的孩童只有选择在火车站侧卧而眠,没有衣被,只是在身下垫一块纸板;低种姓者从出生就被划定为了贱民,承受在外人看来巨大的压力,而一生还要从事最低下的工作。

他们没有选择反抗,也没有因为贫穷而超越道德底线,只是默默地选择接受此生的安排,面对艰难的生活。我想,宗教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最贫苦的人来到庙里,默念祷文,相信,很大的压力都能得到舒缓。物质上的匮乏,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记得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看到感觉到了就好,不要去比较,那样就会感到满足。一味的比较只会让人更加的自卑或是自傲,并由此改变属于自身的初衷。

或许,印度贫民窟中的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吧。

我们离开莲花庙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绯红的夕阳没有了火焰,却多了一些柔和与静谧。逆光望去,四周的草坪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而那朵天空下的白莲花则在墨蓝的背景中化为了一个巨大轮廓,此时的景,美的有些让人迷醉了。

是夜,梦入莲花。

             

 后记:
     就在我们离开首都新德里的那天,我从朋友那里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两位极端教派主义者骑着摩托,在经过路边的一个贫民窟时,将一枚包好的炸弹扔了过去。其实炸弹的威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路边光脚的一个贫民小男孩看到骑摩托车的人掉了东西便捡了起来,企图追上去还给他们,而悲剧就在那时候上演了。
   我至今还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那么的不幸,生于贫民窟中,本身已经很悲惨,捡了东西还给他人,本是好事,只是没有想到,包里的东西有着那么大的威力。
   或许上帝觉得他太可爱了,心灵太纯洁了,不忍心看到他受人世间的苦,找了个机会,让他去做一个莲花小王子了吧……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网站 CopyRight(2012) 技术支持:科筑网络

粤ICP备080058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