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立夫教授为深大师生做《印度塔庙文化》讲座

添加时间:2014-01-17 来源: 浏览:5002

 

2013年12月3日下午两点至四点,牛津印度教研究中心(Oxford Centre for Hindu Studies)甘立夫教授(Prof.Kenneth Valpey)在国际会议厅D厅做《印度塔庙文化》(India’s Temple Culture)的讲座。与甘教授同行的有香港中文大学曾佳妮、麦淑洁等四人。印度研究中心成员、部分兼职教授和感兴趣的学生们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向甘教授介绍中心的基本情况,并赠送中心成员著作。甘教授也回赠他的新作《克里希纳形象:作为虔诚真理的查坦亚•瓦悉纳瓦形象崇拜》(Attending Krishna’s Image: Caitanya Vaisnava Murti-seva as Devotional Truth, Routledge, 2006; Recensia, 2013)及数本在香港出版的印度教相关著作。

讲座中,甘教授结合多年在印度、欧洲等地对印度塔庙的走访与调查,通过大量实地拍摄的塔庙内外景图片,生动地讲述了印度教塔庙的造型、风格、朝拜活动和日常运作等。他选择几座富有代表性的庙宇,追溯这些庙宇供奉神祇的神话来源及历史沿革,并分析了庙宇造型与活动背后的宗教内涵和哲学意义。他指出,古老的印度教塔庙在现代仍具有活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宗教层面,庙宇中供奉的神圣人物经过中世纪虔诚(Bhakti)运动的洗礼,已具备了与超“自然”进行精神交流的权能;在民俗层面,觐见神像(Darshan)风俗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哲学层面,这一文化现象可谓对后现代焦虑,追求稳定性与安定性的一种回应;在社会层面,作为集会场所,它延续种姓间传统交流的方式;在政治层面,它对反抗外在宗教势力有积极作用。讲座最后,郁龙余教授向甘教授赠送礼品,与会者合影留念。
甘立夫教授于2000年、200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分别获得宗教研究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精通印度雅语梵语,目前主要做印度教虔诚运动时期三大分支之一瓦悉纳瓦派文献及毗湿奴派经典的翻译与研究。从2007年起作为客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开设印度与亚洲宗教文化课程。

讲座之后,印度研究中心成员等向甘教授请教专业问题,并就进一步合作交流进行深入探讨。郁教授说,印度有句谚语,1加1等于11。甘教授笑道,深圳大学加牛津印度教研究中心,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就等于111了。

 

郁龙余教授与甘立夫教授亲切交谈

 

讲座现场

 

甘立夫教授与我校师生合影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网站 CopyRight(2012) 技术支持:科筑网络

粤ICP备08005809号